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注册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知识库
  • 加强后勤保障社会化实践建设军地一体的后勤保障体系

    发布日期:2015-01-22   信息来源:来自网络  浏览次数:


    利用地方资源搞好军队后勤保障,是军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后勤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后勤保障效益和能力的重要举措。军队后勤对地方资源的利用速度和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的衔接状况,或者说军队后勤保障与地方经济相互之间的衔接度和适应度。这是一种双向性的联系,不是单方面的“军转民”或“民转军”,而是表现为军民之间的相互接近、互相融合。加强后勤保障社会化实践,是加强这种双向联系,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建设军地一体的作战后勤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

    一、扩大平时后勤保障社会化实践范围,逐步形成战时可依赖的地方力量保障体系

    近年来,我军在大、中城市和院校等非作战部队中进行了平时社会化保障实践,取得了很大成绩,初步培育出一批可承担军队后勤保障的社会力量。但是,仅仅依靠和动员这部分力量来承担和完成应急作战后勤保障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化保障实践,通过扩大实践范围,逐步培养和形成战时可依赖的地方力量保障体系。一是扩大实践对象范围。当前的社会化保障实践对象主要是非作战部队,要大力总结推广这些单位的社会化保障经验,积极探索作战部队和偏远地区部队的社会化保障方法,尽快将社会化保障实践范围扩大到各部队。扩大实践对象范围,一方面将培养更多能够承担作战后勤保障任务的地方保障力量,另一方面也将提高参战部队对社会化保障的接纳度、适应度,为动员潜力战时快速转化为后勤保障力提供基础。二是扩大专业范围。当前的社会化保障实践专业范围,主要局限于生活服务和商业服务保障,这与未来作战对地方支援保障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据分析,在未来战争中,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在客观上要求扩大后勤支援保障的范围。未来作战地方支援保障将涉及物资供应、装备维修、医疗救治、交通运输、饮食保障及商业服务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扩大平时社会化保障实践的专业范围,为战时支援保障培养各类专业地方保障力量,形成较完整的地方力量保障体系。同时,提高作战部队对地方力量参与各后勤专业保障的认可程度和适应程度。

    二、加强部队拉练演习后勤保障社会化实践,提高地方保障力量体系平战转换能力

    拥有足够数量的地方保障力量是依靠地方力量实施后勤支援保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这些地方力量是否能够承担并完成作战后勤保障任务,还取决于其平转战、民转军的速度和能力。加强部队拉练演练后勤保障社会化实践,将地方力量纳入部队后勤训练体系,就是提高这种速度和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一是要积极开展军地联合式后勤保障演习。部队在拟制演练想定时要明确社会保障力量在不同保障环节上的使用办法,协调社会承包单位与部队同步进行演习,通过协作配合,使其熟悉战法运用、战场环境,了解部队对战时后勤保障的特殊需求,从中找出顺利实现社会化保障平战转换与战时保障的对策、方法和手段,以形成整体保障能力。二是加强实战演练的社会化保障实践。按照战时保障要求,结合抢险救灾和突发事件及大型拉练进行实战性演练,使社会保障单位和人员熟练掌握部队各类后勤保障装备的使用方法,了解部队的保障特点与程序,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平战转换能力。三是重点加强地方保障力量平战转换能力的演练。社会化保障平战转换组织者要及时掌握社会化保障平战转换流程与转换效应,熟悉承包商的使用保障范围及对承包商的指挥、配置与控制方法,寻求解决战场条件下承包商的防卫防护等安全问题的途径,制定承包商不能按预案计划执行或拒绝执行保障任务时的应对措施,全面把握使用战场承包商的优点和局限性,及早发现社会化保障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化保障平战转换的质量与效率。

    三、借鉴外军战时后勤保障社会化经验,完善社会化保障军地衔接体系

    随着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部队作战编成、作战方式、作战手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控制后勤的“雪球效应”,外军打破“后勤全部由军队自己包办”的思维,提出利用社会力量为军队提供平战时保障的思想,并注重采取措施不断提高社会化保障平战转换能力。其中可资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一是从思想上确立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观念。美军提出了“后勤保障民间化”的思想,并制定了“利用民力加强军队后勤保障力”的平战转换保障预案;日军“为适应‘短期大规模消耗战’的需要,广泛利用强大的地方后勤支援力量,建立补给、维修、回收、运输、卫生等后勤保障体系”;以德军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军队,将民力支援看作是军队保障的“第二条腿”,特别重视平战转换演练。二是平战转换规模与范围不断扩大。以美军为例,为适应新形势,美军逐步扩大利用民力保障的规模和范围,从本土到海外,从平时到战时,承包商无处不在,战时转换民间力量已成为提高军队持续保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注重平战转换计划组织。为了预先筹划在战前与危急时更好地转换社会力量实施后勤保障,美军颁布了《利用民力增补军队后勤计划》,其中对承包商平战时保障的项目、时机等进行了具体阐述,每年召开“全球需求会议”和“地区审查会议”,审查、修订该计划的战斗、勤务保障需求,区分用户的优先等级。

    从外军社会化保障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出,确立平战后勤保障社会化思想、扩大社会化保障规模和范围以及促进军地双方的有效衔接,是保证地方保障力量顺利转化的重要措施。其中,搞好军地双方的衔接是重点。

    一是保障体制的衔接。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平战转换组织协调机构。军队系统,应在总后勤部设立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指导委员会,在军区联勤部设立后勤社会化保障指导小组,各级部队主要由后勤部门具体组织与实施。地方系统,依靠各级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组织协调地方保障力量完成部队平战时的后勤保障任务,并在民间设立相应的专业保障咨询机构。其次,要注重军地保障力量编配上的衔接。军队要注意保留精干的后勤保障部队或人员,承担一线作战的后勤保障任务。地方保障力量应进行实体化编组,平时兼顾经济和军事双重要求,战时迅速转换为军事化、战斗化力量。另外,可从军队后勤保障力量抽调部分力量纳入地方保障实体,作为地方保障力量中的骨干力量,领导和组织地方力量组织实施应急作战支援保障。

    二是保障职责的衔接。在实行后勤保障社会化过程中,各级领导机关和保障机构应当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领导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提出总体需求,安排改革实施的步骤,协调部队各项改革的综合配套建设等。部队各级后勤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具体提出战时后勤保障的需求计划,与地方有关机构沟通,与地方企业和保障实体联系,签订合同,接收、检验后勤物资,登记并出具凭据,适时结算等。地方政府领导机构主要职责是:对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实施组织领导,制定总体规划和平战转换预案,进行政策指导,颁布法规制度等。地方生产企业和保障实体的主要职责是:按照法规要求承担战时后勤保障任务,依据合同为部队生产、加工、运输后勤物资装备,开设地方供应站,派出人员和提供设备,对部队实施伴随保障等。

    三是保障方法的衔接。针对作战的不同阶段,明确军地保障力量的保障任务和范围。如应急作战饮食保障,可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如下安排:当部队机动时,以沿途地方饮食供应站提供热食保障为主,部队利用军用食品保障为辅。当部队到达待机地域后,以地方饮食保障实体提供热食为主,以部队利用地方提供半成品进行再加工为辅。在战斗实施阶段,以部队食用军用食品或组织分队加工地方提供的成品、半成品为主,以地方直接供应快餐或地方保障实体伴随保障为辅。

    四是保障模式的衔接。其一是抽组征用。即军队在外包保障任务时,与地方承包商签订保障合同,明确在紧急情况下承包方必须配合军方遂行急难险重保障任务。方式是从中抽调精干、保障力强的保障力量供军队使用,必要时军方还可以按照相应的法规强制性地征调地方保障力量,与后勤专业保障力量混编,遂行紧急情况下的保障任务;各部队也应该根据情况,储备部分后勤保障装备或预留部分技术骨干,由保障方继续聘用,必要时部队以此为基础,抽组部分社会保障力量,进行扩编,伴随部队实施机动保障。其二是招标承包。即军队在遇有急难险重任务时,可对诸如药品、医疗、给养、被装、桶装油料、修理零配件等保障服务,在供、运、储等方面,在平时为军队服务的承包商中进行竞标,选择保障能力强、管理信誉优的大型承包公司,以契约的方式明确保障任务,以法律形式规定军地双方在特殊情况下的权责行为,快速进行力量编组和演练,遂行部分作战保障任务。其三是直接转换。平时保障模式是战时保障模式选择的依据和基础,因而直接转换是社会化保障平战转换的理想模式之一。直接转换就是在签订各种保障模式的协议时,要给承包方明晰相关战备要求,明确平战转换方式,必要时通过一定程序,对社会保障力量直接进行平战转换,遂行军事保障任务。目前试行的生活保障社会化保障模式很多,可采取直接转换模式的主要有内部抽组式、纳入式、连锁保障式等。

    关于希盟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9-2016 西安希盟信仿真科技有限公司  陕ICP备120119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