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注册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知识库
  • 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

    发布日期:2014-06-25   信息来源:来自网络  浏览次数:
     

    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是指借助于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在装备维修保障指挥管理、维修作业、器材筹供、人员训练等领域,通过融合军地维修保障信息,对军地保障资源实施优化管理,对军民联合实施的维修保障行动进行有效组织,最终达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维修保障效益的目的。当前,为促使军地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在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中的融合,确保装备维修保障系统纵向贯通、军地之间横向协调,推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1 当前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建设,基本上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层次复杂。信息的全面获取、快速传递和有效使用,受到很大限制,这势必会影响整个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

    在宏观上,当前我军对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与集中管理。目前,我军装备维修信息管理手段落后,数据收集不充分、不准确、不及时,难以对装备维修保障全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监控,成为阻碍装备维修保障水平提高、制约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从全军来看,由于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系统重复开发现象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客观上也阻碍了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管理。

    其次,目前军地之间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沟通机队信息网络一直相对较为落后和封闭的原因,一线使用部队与承制方的正规信息渠道非常间接,部队与企业之间,主要是通过非官方渠道取得联系。这种信息交互方式,显然不利于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的推广。

    2 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应坚持军民结合、信息主导、综合集成的基本原则。

    2.1 军民结合

    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涉及的单位和部门,不仅局限于军工企业和军队科研机构,还涉及众多的地方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因此,其信息化建设也应当是军民结合、一体建设。要求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在优先保障作战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处理好安全保密与军地维修保障信息资源共享之间的关系。

    2.2 信息主导

    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对各种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的自动化管理与智能化利用能力。为此,应着眼于充分运用信息手段,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信息和信息系统,服务于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的潜力,为装备维修保障决策和行动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支持。

    2.3 综合集成

    在规划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时,应与武器装备建设、指挥控制体系建设、情报信息系统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制不完善,阻碍了军地之间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的交互共享。出于部队军事信息安全考虑,以及多年来部沟通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的信息系统,与其他装备保障信息系统的联系,使各种保障信息发挥更高的效益。

    3 探索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3.1 信息融合常态化

    应由军方主导,依托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装备管理体系,和军队装备维修信息化系统,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在纵向与横向上做好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反馈与交换以及安全保密等工作。承研承制单位要通过信息网络,加强对来自部队使用一线装备保障维修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传输、反馈和管理,将武器装备运行规律、各种故障模式、维修保障方式,人才队伍、备件储备等信息,以数据库形式进行存储及再利用,实现军地双方资源共享。

    其次,要确保军队建制内装备维修保障力量、承研承制单位维修保障力量,以及其他社会维修保障力量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并实现指现行装备基地级、中继级和基层级维修三级作业体系内的信息贯通。

    3.2 指挥管理网络化

    一是要健全完善军民融合的网络平台,依托既设的各类军民信息网络,采取联网、共享等措施,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连接军队装备系统、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协调机构的指挥通信网络。军方能够无障碍地获取地方装备维修保障资源信息,及时掌握地方装备维修保障资源情况,为精确获取地方维修保障资源奠定基础。地方企业则要以适时掌握军队装备维修保障需求,及时作好装备维修保障准备,同时也使自己在装备维修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是要建立装备军民信息管理网络,依托军、民两套网络系统,分别对部队装备保障需求和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维修保障资源进行掌控,了解国内外装备物资储备、分布及相关工厂的承修能力,并实时追踪其动态变化,搞好军地之间供需信息的对接。

    3.3 保障设备平台化

    保障设备平台化,是指把与保障有关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研制出多功能的、适于多类装备的综合保障设备。通常,可按装备类别,建立本专业装备的维修平台,由军方提出需求,军工集团、科研院所同力合作,分类建立专业维修平台,为建立军民一体的联合保障系统打好基础。

    例如,就电子行业而言,可尝试在不同地区或基地建立电子专业的维修平台,如通信设备维修平台,气象装备维修平台,光电产品维修平台等。因为同一专业维修平台,维修的是同一类产品,所以可以配备常用的、共用的维修仪器和设备,打破常规按型号重复配置维修仪器和设备的弊端,从而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效率。

    3.4 保障手段信息化

    随着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装备维修保障领域应用状态监控、品质监控、故障预测预报、故障检测诊断、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技术、数据处理与传输、网络通信等技术,大力发展和应用远程维修保障系统和以“以网络为中心”的维修保障系统,已成为各军事强国装备保障发展趋势。

    当前,装备保障手段还没有实现集中统一建设,这项工作可由军队总体规划计划,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有关部门按照统一的结构体系、设备选型、分类编码、接口标准、管理制度,对现有装备保障手段进行信息化集成,实现装备保障信息采集自动化、资源调配精确化、维修作业可视化。增强保障手段建设,必须坚持军民融合,把地方先进的技术引入应用到装备维修保障手段建设中,其重点是硬件设施和文件资料,要注重智能化故障检测设备的研制开发、远程网络支援系统的开发、便携维修器材和工具的开发,如远程维修系统、维修专家系统、单兵维修系统、交互式电子手册等。

    4 结束语

    大力开展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推进构建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立足现实解决问题,以需求牵引建设发展,不断探索推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于希盟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9-2016 西安希盟信仿真科技有限公司  陕ICP备120119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