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登录 | 注册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知识库
  •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概念模型

    发布日期:2015-01-27   信息来源:来自网络  浏览次数: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比较优势,以较低的生产机会成本进行后勤保障活动,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国防经费开支;可以适应不断发生变化的作战使命任务需求,为维和、护航和海外联合军演等任务,以及救灾、抢险、维稳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更广范围和更多形式的后勤保障。实现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开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新局面、提高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军后勤保障仍以自主保障为主,存在“平时浪费、战时不足”的问题,社会化改革工作遇到难以继续深入开展的困难。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融合社会保障系统,构建一个高效运作、能够满足不断提高的能力需求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已刻不容缓。作为体系构建研究的基础,建立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的概念模型是军队后勤保障人员和体系设计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进行需求分析和结构设计等后续研究的依据。

    军事概念模型简介

    概念模型是一种简化模型,是一切系统开发的起点。具体来说,它是为了支持作战活动和作战规则的表示,在建模人员(体系设计人员)和开发工具的支持和帮助下,由军事专家从军事角度描述的独立于具体实现的真实作战世界的作战任务、实体、环境,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相关的数据和算法。军事概念模型提供了一种关于真实作战世界的某些关注成分或现象的概念描述,是对真实作战世界的第一次简化和抽象。同时,它是一种信息交流工具,建模人员可以通过它和军事专家进行交流并获取反馈信息;它也是一种严格的工作程序,可以将待解决的真实军事问题清晰地、系统地展现给建模人员。

    军事概念建模所用概念要与军事术语一致,必须遵照以下要求:正确合理、规范一致、类比相似、内容完整、独立实现、容易验证。

    2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概念模型

    体系是巨大的、复杂的、持久的独立系统的集成,是随着时间发展通过各自的权威提供各自的能力以支持总的使命从而形成体系;体系是信息时代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是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关键,获取体系对抗优势的关键是实现各种要素、单元、系统的有效集成。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问题是一个体系问题,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符合体系的相关定义,具备体系的基本特征。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以一种大规模、复杂交互和边界模糊的形式存在,采用传统的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方法以及复杂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对既有系统和新系统的混合系统进行规划、分析、组织和集成,以使其产生大于各系统能力之和的体系工程方法则更容易使军事专家和建模人员达成一致的理解,所以应当采用体系工程的方法来进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是在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指导下,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总体要求,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特点和规律,以当前和可预期未来阶段内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为牵引,由政府统筹协调,军队和相关企业协同、协作,为军队建设和作战进行物质和技术服务保障的大系统。由此可见,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是一种由政府、军队和企业组成的完整框架,是军队自主保障系统和社会保障系统的集合。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问题是体系的演化问题,改进发展问题。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不是瞬间生成,一蹴而就的,而是源于现行的军队自主保障系统,融合社会保障系统,经过一个又一个阶段的演化和发展逐渐形成的。所以,需要对其演化发展进行深入剖析,创建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的概念模型,正确引导体系的演化改进,形成一个高效运作的,能够满足更高层次能力需求的良性体系。

    相对于现行的军队自主保障系统,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因其环境、使命变化,导致其实体要素加入或退出,体系结构也不断变化,具有如表1所示特性。

    完备的概念模型可以更好地对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问题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是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问题研究的基础。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概念模型由环境、使命、实体、结构、过程等基本要素构成。

    2.1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的环境概念描述

    当前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面临的外部环境需要从国际、国内和驻地3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背景。随着我军护航、联合演习、国际维和、远洋训练和出国访问等活动日益增多,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融入到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任务更加艰巨,更加富有挑战。国内和驻地的环境则决定了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的构建进程。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科技水平飞速提高和相关法规政策的健全完善,为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支撑和制度支持,决定了改革的基本方向。由于驻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经济环境差异很大,所以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军队单位采用完全相同的保障方式同步展开,应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相应地调整改革的进程。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面临的内部环境是日益提高的兵员成本、臃肿的后勤机构和“平时浪费,战时不足”的后勤体制,为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提供了刻不容缓的驱动力,而因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保守思想占一定地位和部门利益重新分配等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应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军事经济效益,为军事斗争做准备。

    2.2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的使命概念描述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的使命为更加高效地满足平时训练和演习、非战争军事行动(维稳、救灾等)、作战等行动的后勤保障需求,其目标是提高保障效益和减少保障成本。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使命必须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后勤发展的使命相一致,与全面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相适应,符合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由于国际战略格局不断变化,以及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军队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壮大,体系使命应逐步调整演化,分阶段设置目标。即有计划、有目的地扩大社会化保障范围、提高社会化保障层次、深化社会化保障程度。从满足驻大中城市军以上机关、院校、科研院所单位生活保障需求开始,逐渐辐射到小远散单位,保障内容从生活保障扩展到医疗、油料等专业后勤保障。随着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将需要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其使命也将随军事后勤改革而动态变化。

    2.3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的实体概念描述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的实体是由政府、军队和企业,以及各自掌握的物理资源构成的一组松散耦合的系统。在和平时期,由于面临简单、稳定的环境和使命,组成体系的实体各自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战争时期,面临变化激烈的复杂环境和使命,需要组成体系的实体互相依赖并紧密协作。这种快速转化的顺利完成,依赖于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实体之间信息快速而准确的传递、指挥控制的高效实施,以及所有实体工作负载平衡与适当。在政府、军队和企业实体之间,存在资金、信息的流动关系,其中,资金流是单向的,信息流是双向的。如图1所示。

    由于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实现层次和功能不同,各实体参与成员也需要进行具体划分。如国防经费的预算和下拨、宏观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一般由中央政府执行,而协调仲裁驻地军队与企业之间关系、对具体企业进行补贴等一般由地方政府执行。军队实体既包括总后勤部等机关,也包括了偏远分散的小单位;同时,在军队实体内,参与成员也可以划分为后勤保障对象和后勤保障部门。企业实体包括了为军队进行科研和生产的国有、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大型企业,也包括了仅承包一个食堂的个体企业。

    政府、军队和企业实体之间因资金、信息和合同、法律法规等手段形成指挥控制关系,这种军事和民间独立实体通过共享信息和跨越单独实体间的界限进行协作而获得共同的利益,其间的新型指挥控制关系是指挥控制研究的新领域。

    2.4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的结构概念描述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结构是体系内部各实体的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制约它们设计和随时间演化的原则和指南。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结构的产生服务于体系运作过程,体系的高效运作需要建立良好的体系结构。其中,体系成员间的几种关系主要为:1)层次关联,通常是一种决策结构;2)替代关联,表示体系中一个成员可以替代另一个成员;3)功能关联,是指一个成员功能的执行需要另一个成员执行某种功能或提供服务;4)行动关联,表示成员之间需要在同一环境进行任务执行的协同行动;5)信息关联,表示成员之间需要进行信息的交流或共享。其中,层次关联和替代关联主要表现于同一实体范围内,反映政府、军队和企业内部关系,是一种实体内的紧耦合关系;而功能关联和行动关联主要表现于不同实体之间,因为不同实体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通过分工、合作实现体系目标,是一种实体间的松耦合关系;信息关联通过形成信息网络,将不同实体及实体内成员联结在一起,形成有效的沟通。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结构设计是体系顶层设计的核心部分,是保证体系顶层设计质量,提高体系开发效率的决定因素。其主要任务是依据需求,自顶向下统筹考虑,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体系内部各实体之间、实体与外部实体之间的业务、信息、系统和技术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由业务架构、信息架构、系统架构和技术架构共同构成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总体架构。

    2.5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的过程概念描述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的过程是体系为实现其使命的运作分工和运作程序、步骤,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循环、设计分析循环、设计验证循环和环境与边界的分析。需求分析循环完成体系使命需求到能力需求的转换;设计分析循环完成体系能力需求到体系能力提供的匹配与映射,通过两者的匹配建立体系的组成与结构;设计验证循环对体系综合设计方案进行测试检验,为需求分析与设计分析反馈信息;环境与边界分析是对现有系统成员和体系结构进行分析,获取现有体系的能力供给,环境与边界分析在反复迭代中不断淘汰现有系统成员,加入新的系统成员,从而确定其边界。环境与边界分析同需求分析循环、设计分析循环和设计验证循环并行进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4个方面的过程分析通过体系分析与控制活动进行平衡,通过平衡找到体系设计的合适的方案。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过程以“能力”概念为核心,需求分析是建立对能力的需求,在建立对能力的需求后,实现能力到功能的分析与分配,从而进行分析设计。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设计是在现有军队自主保障系统基础上的演化设计,这种设计分析以现有体系为基础,在体系新成员加入(现有系统或规划系统)和新结构的设计上权衡现有体系演化的成本与代价,寻找现有体系演化的最佳途径,包括现有成员的淘汰、新成员的加入、现有体系结构到新结构的演化路径等要素。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过程是“自顶向下”分析与“自底向上”综合相结合的过程,两者结合的纽带是“能力”,即体系的能力需求与体系能力提供两者间的匹配。“自顶向下”分析以使命分解、任务建模为主要分析内容,以定性的需求分析为主;“自底向上”综合以现有系统成员的能力分析为主要内容,以定量分析方法为主。

    结论

    军事概念建模是在体系设计开发过程中重要的步骤。本文以体系工程的方法,针对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问题,进行了军事概念模型研究,建立了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概念模型。对明确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顶层设计和构建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具有显著意义。下一步的工作是不断完善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需求分析和结构设计的研究。

    关于希盟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9-2016 西安希盟信仿真科技有限公司  陕ICP备12011946号